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学习惯性简述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如果这10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高中物理学习惯性简述论文相关的文章。
篇1:高中物理学习惯性简述论文
高中物理学习惯性简述论文
【资料图】
高一高二玩玩,到高三出把力就行了,甚至有些家长也是这么想的。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往往听不进老师的谆谆教诲,到了高三“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抱憾终身。如何克服这种惯性呢?我认为首先就是在考取的兴奋劲过后及时冷静地思考:好悬啊!而事实上很多家长信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考前允诺了丰厚的“考取奖”———苹果手机、苹果电脑,考后及时兑现,孩子深陷其中,家长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在高中有学生违规使用手机被收后,有家长帮子女来及时索要,后脚还没出办公室就把手机给了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在得意之余不能忘了考前的忐忑,不能让“提心吊胆”重演。其次要认识到高中学习的复杂性、艰巨性。尤其是理科,比如物理,很多学生在初中都是考九十分以上的(总分一百),到了高中很多学生只能考六七十分(总分一百二)。初中物理内容多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很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要求较低,研究对象单一、过程单一、状态单一。教材编写的要求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阅读材料也大多是科普类的。而高中物理需要结合实验观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建模,通过抽象概括、猜想假说、实验验证来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高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往往不止一个(整体法结合隔离法),过程不止一个(直线、曲线相结合,平抛、圆周相结合),状态在不断变化,学生接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高中物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更加简洁、抽象,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更加严密,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初中物理趣味性较强,高中物理比较枯燥无味。
初中物理与生活认识往往一致,而我们在生活中有一些习以为常的认识其实是片面的,错误的,如:重的物体下落得快,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运动。我们不能简单地依靠生活经验和“小聪明”来学好高中物理,反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有时会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另外,在小学、初中,老师一个题目会重复很多遍。我同事杨老师儿子又一次感冒了,请了三天假,三天后去上学他爸问他:“掉了几天课要不要请老师指点一下?”“不要!我们老师肯定还没讲新知识呢!他一节课要上一周,一个知识要讲十几遍,都一样的。”他儿子回答道。但是进入高中学习内容量变多,难度增大,老师不可能也不允许一个题目重复多遍,所以要求学生“一次性过关”,不能老惦记下一次,否则就会重演“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悲剧。
其次是知识上的惯性。很多学生及其家长动则提初中怎么怎么地,初中老师说过的,初中里学过的,殊不知初中的认识有其历史局限性。如在初中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到高中就应是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功的计算式初中是W=Fs,而高中W=Fscosα;初中电流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高中还得加个限制———在电源外部;初中磁感线方向是从N极到S极,高中还得加个限制———在磁铁外部……,要注意到初高中的区别与变化,如果还用“老黄历”那就要抓瞎了。再次就是解题方法的惯性:试图用同一方法解决所有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我有两个邻居,一个是木匠,一个是漆匠。他们家里各有一张桌子,由于时间长了台面有些破损,到了过年,他们外出打工回来了各自对桌子进行了检修。木匠在原来的老桌子上面贴了一个面,漆匠在老桌子上先上了一层腻子,再上了一层漆,各自都焕然一新。但是如果桌子腿断了,那单凭漆匠就无能为力了;如果新桌面长时间不上漆时间久了就会变黑,只有及时上漆才能一直光洁如新,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合力。我们物理学习中有五把钥匙: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能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由于课改后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属于选修3-5中的内容,是选学的,所以就剩下了三把金钥匙。有同学善用牛顿运动定律,他处处就带着“牛顿运动定律”的眼镜。
理论上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所有宏观、低速的问题都能解决,但高中阶段限于数学水平面的限制,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只能定量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
理论上使用动能定理没有限制条件,但是解决时间问题时仅用动能定理就无能为力了,还有在有些问题中用动能定理不见得比牛顿运动定律简单。用能量守恒同样在解决与能量有关的物理量时有一定优势,但并不是处处占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物理学习中同样存在。学习是具有阶段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天变道亦变。我们认识都是从直观的、感性的、具体的开始,初中物理也是如此,到了高中,我们需要学习探究抽象的、理性的知识,进入大学我们将研究更加复杂的问题,我们不可能一步登天,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需要“基础的惯性”,但同时又要突破这种惯性,只有认识到“惯性”是把“双刃剑”,才能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篇2:高中物理学史教学研究论文
高中物理学史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物理学史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物理学史的主要内容是物理知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总结,将其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把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之中。
关键词:高中物理;物理学史;科学素养
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高中物理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教授给学生专业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物理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物理知识追根溯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物理课程产生兴趣,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教师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呈现物理这一科学理体系论的建立过程,再现物理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以及科学家们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可以介绍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1666年,23岁的牛顿还是剑桥大学的学生,牛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非常强,他经常思考,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转?为什么月球不会掉落在地球上?一次牛顿坐在果园中,突然听到苹果落地的声音,牛顿由苹果落地联想到了月球和地球的关系。在第二天,牛顿看见小外甥在玩小球,外甥慢慢摇摆小球,然后越来越快,最终小球被径直抛出。牛顿从这一现象中猛地意识到月球和小球的运动极为相像,月球对动力和重力的拉力同时作用于月球,使月球不会掉落到地球上,而正是因为重力的作用,苹果才会落地。牛顿之后展开了实验研究,最终证明重力是“万有”的,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很多学生知道牛顿,知道万有引力,单纯直接学习这一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通过在课堂上介绍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家的崇拜之情,然后让学生把崇拜之情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
物理学的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等,其中最重要的知识就是物理概念。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在物理概念讲解中引入物理学史,让学生正确全面地把握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在讲惯性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概念产生的历史。惯性的概念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强迫运动定律”,到伽利略进行理想的斜面实验,然后再到笛卡尔的惯性原理,最终到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不同的物理学家对这个概念进行优化和完善,终于确定了最后的概念内涵。教师在物理概念讲解时渗透物理学史,可以从纵向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概念的掌握。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以发展变化的思想去审视一切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但是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性传授,没有对科学理论进行讲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渐被削弱,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物理学史。比如,在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可以突出科学家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在16岁时,就在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的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于是他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向前运动,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爱因斯坦学习了电磁学、力学的相关理论,并从哲学中吸收营养,对之前科学理论进行了大胆创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理念,最终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培养问题意识和发展创新思维非常重要,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可以认识到这二者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物理学和哲学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将物理学史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比如,以上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为例,教师可以把“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的观念融合进去,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再比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教师可以把“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念融合进去,让学生以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高中物理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入物理学史。
参考文献:
[1]刘海东.诌议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入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3):34-35.
[2]徐志才.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入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考试周刊,(11):178-179.
[3]李粉香.浅谈在高中物理学史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读与写:上,下旬,(10).
篇3:中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学史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2、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3、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14、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二、电磁学
13、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4、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9,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7、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8、19,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9、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楞次定律。
20、18,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1、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2、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23、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24、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5、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
2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7、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8、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
三、热学
29、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31、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32、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指出绝对零度(-273.15℃)是温度的下限。T=t+273.15K
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四、波动学
3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34、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35、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远离,f减少】
3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37、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8、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 篇章。
39、18,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五、光学
40、16,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4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42、18,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43、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1887年,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
44、19,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45、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
46.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47.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测定光速,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旋转棱镜法。(注意其测量方法)
48.的本质: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全部光现象。
六、相对论
49、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50、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51、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52、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53、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54、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55、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
56、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58、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七、原子物理
59、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60、19,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1、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62、18,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63、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m。
19,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64、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6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66、18,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67、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68、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69、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70、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71、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72、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73、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强子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带电量可能为元电荷。
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 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支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最后在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习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绪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章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绪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绪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绪言的学习达到如下公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 掌握学习方法,用功到具体方可见成效
物理学习同其他知识学习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再复习巩固、再练习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 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习,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对待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习,左钩右连、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术巧的掌握。在学习过程,注意合作学习,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分郭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习,加强情感体验,侧重感司提高。在学习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总结,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习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4. 树立学习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同学都要树立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困难,肯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败,永远追求,增强耐挫能力。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只要积极投入,你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学习的阶段性评估中,和自己的过去比,知识掌握的丰富了,解题方法增多了,感觉自己提高了,从而对自己增强信心;和其他同学比,我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不足,准确定位,找准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篇4:惯性物理学论文
摘 要:对经典力学范围内现行的惯性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对于惯性要区分:个别研究对象的性质与存在的性质;保持某种状态的性质与改变某种状态的性质;物理学规律的动力学特性与审美性。
关键词:惯性 存在 空间
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性观念,并且惯性问题也是经常被物理学界讨论的一个话题。
可是,尽管经典力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大部分的物理教师在此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混乱性,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惯性进行了讨论,望引起大家的共识。
一、惯性的意义
大家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一个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
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
因而,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
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
换一句话说,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一种约束。
二、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
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
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
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是与惯性无关的。
惯性所揭示出的物体之性质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代表改变的难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种特定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本领。
惯性不是一种由个别物体自身所具备的原因(诚然,所有物体均会表现出惯性),它不是我们的一种吃力的、需要支撑的、痛苦感的反映,事实上,它是存在之美感的绽开。
因而“惯性是物体对任何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外来作用的阻抗的性质”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不当的。
因为这一注释还是从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分析而来的,在这一注释中已经隐藏了牛顿第二定律及对惯性与物体质量等价的认同感。
其实,惯性是一种令人十分安全的、舒适的、和谐的存在之性质,它使物体的存在行为非常简单,而人们也往往由于常见到这种存在的简单性而忽视了它的深层含义。
静止的永远静止,运动的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就是将存在如此单调而重复地显现在人们眼前。
凡是背离了这两种物体的存在情况而用惯性去解释其存在原因的,作者以为均属一种不当的诡辩行为。
可是这种诡辩行为不仅麻木了人的脑神经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我们来看一些下面的例子。
例1.惯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驶的车辆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交通事故。
所以,在城市的市区,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
在这里,不能及时制动是由于惯性还是由于制动力不够大?略作思考,读者就可判断出是由于后者。
将惯性看成一种破坏力是十分荒唐的。
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车辆质量较大,而相应的制动力在如此质量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车辆很快地减速,从而在短时间内停下来。
倘若对于质量较大的车辆来说制动力也允许更大,那么作者认为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动车辆的。
并且,这个例子中的“高速行驶的车辆”及“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的字句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惯性和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
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
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可是当我们的老师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惯性――也就是说,把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混为一谈的时候,对学生的这一期望是合适的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教完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后,就要求学生用它们解释自然现象。
事实上,物理学中有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不是要求我们去解释自然现象,它没有这个功能,它只是告诉我们要去感受些什么,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推理的方式,而是一个判断的原则 :它促成我们的判断更接近于自然之美的呈现。
参考文献
[1]邹荣.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吗[M]新世纪教育文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1,1版,454.
[2]邓昭镜.邓玉兰. 质量是惯性的量度,还是物质之量的量度. 物理教师,2000,12,33.
[3]徐祖年. 质量是惯性或引力的量度. 物理教师,,11,27.
[4]梁昆淼.力学,上册(修订版).高等教学出版社,1978,12修订第2版,64.
[5]漆安慎 杜婵英. 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7,1版,222.
[6]〔美〕阿 ・ 热.可怕的对称.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1版,126.
[7]曾谨言. 量子力学 卷Ⅱ.科学出版社, 1993,9,1版,231.
[8]尼采文集,查拉斯图拉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11,1版,163.
篇5:物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物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
[1] 杨力. 现代光学制造工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 郑玉权,等.星载高光谱成像光学系统的选择与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09,17( 11) :2629 -2637.
[3] G R Lemaitre. Astronomical optics and elasticity theory[M].New York: Springer, 2009.
[4] Seok-Hwan O. Immersion Lithography: Now and the Future[C]. The 3th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Immersion Lithography. Japan, .
[5] 段萌. 非球面光学系统在空空导弹上的应用研究[J].航空兵器,, 4: 19-21.
[6] 潘君骅. 光学非球面的设计、加工与检验[M].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7] 王权陡. 计算机控制离轴非球面制造技术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01.
[8] Robert A. Jones. Fabrication of a large, thin, off-axis aspheric mirror [J]. Optical engineering,1994, 33:4067-4075.
[9] Jerrold Zimmerman. Continuous process improvement: manufacturing optics in thetwenty-first century [J].SPIE, 1994.
[10] Ajay Sidpara. Magnetorheological finishing: a perfect solution to nanofinishing requirements[J]. Optical Engineering, , 53(9): 09.
[11] 辛企明.近代光学制造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12] W.J. Rupp. The development of optical surfaces during the grinding process [J]. AppliedOptics, 1965, 4(6):743-748.
[13] 刘振宇,罗霄,邓伟杰,等. 大口径非球面的组合加工[J]. 光学精密工程,,21(11):2791-2797.
[14] 罗霄.采用平转动应力盘技术加工超大口径非球面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15] 刘振宇. 大口径非球面反射镜组合加工技术驻留时间算法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
[16] M. Johns, “The Giant Magellan Telescope (GMT),” in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s: WhichWavelengths? T. E. Andersen, eds., Proc. SPIE 6986, 6986031–12 .
[17] Gallagher. B. JSWT mirror manufacturing status. Talk for NASA Teehnology Days2006
[18] 王贵林. SiC 光学材料超精密研抛关键技术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 2002.
[19] 冯之敬,吴鸿钟,赵广木,等. 自由曲面透镜型面误差的压力抛光修正[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40(8): 69-72.
[20] 张学军,张云峰,余景池. FSGJ-1非球面自动加工及在线检测系统[J].光学 精密工程,1997,5(2):70-77.
参考文献二:
[1] Zhang Xuejun. Manufacturing and testing of two off-axis aspherical mirrors [J]. SPIE, 2001,4451:118-125.
[2] 郑立功,张学军,张峰. 矩形离轴非球面反射镜的数控加工[J].光学 精密工程,2004,12(1):113-117.
[3] 邓伟杰. CCOS 的控制模型及控制参量求解算法[D]:[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4] D.Ketelsen, W.Davison, S.Derine, W.Kittrell. A machine for complete fabrication of 8-mclass mirrors [J]. SPIE, 2199:651-657.
[5] P. Beraud, J. Espiard, R. Geyl. Optical figuring and testing of the VLT 8.2-m primary mirrors[J]. SPIE, 1995, 2536, 413-420.
[6] H.M.Martin, etc. Progress in the stressed-lap polishing of 1.8m f/1 mirror [J]. SPIE, 1990,1236:682-690.
[7] H. M. Martin, R. G. Allen. Manufacture of the second 8.4 m primary mirror for the LargeBinocular Telescope [J]. SPIE, 2006, 6273:62730C1-62730C10.
[8] Lubliner Jacob, Nelson Jerry. Stressed-lap Polishing of 3.6m f/1.5 and f/1.0 mirror [J]. SPIE,1991, 1531:260-269.
[9] Bryan K.Smith, J.H.Burge, H.M.Martin. Fabrication of large secondary mirrors forastronomical telescopes [J].SPIE, 1997, 3134.
[10] 谌桂平,杨力. 计算机数控应力盘面形研究[J]. 光电工程, 2000, 27(3):20-23
[11]T.Minami.TransparentandConductiveMulticomponentOxideFilmsPreparedbyMagnetronSputtering[J].JournalofVacuumScience&TechnologyA,,17(4):1765-1772
[12]H.Lehmann,R.Widmer.PreparationandPropertiesofReactivelyCo-SputteredTransparentConductingFilms[J].ThinSolidFilms,1975,27(2):359-368
[13]J.C.Fan,F.J.Bachner,G.H.Foley.EffectofO2PressureDuringDepositiononPropertiesofRf‐SputteredSn‐DopedIn2o3Films[J].AppliedPhysicsLetters,1977,31(11):773-775
[14]R.B.H.Tahar,T.Ban,Y.Ohya,etal.Humidity‐SensingCharacteristicsofDivalent‐Metal‐DopedIndiumOxideThinFilms[J].JournalOfTheAmericanCeramicSociety,,81(2):321-327
[15]Y.Sawada,C.Kobayashi,S.Seki,etal.Highly-ConductingIndiumTin-OxideTransparentFilmsFabricatedbySprayCvdUsingEthanolSolutionofIndium(Iii)ChlorideandTin(Ii)Chloride[J].ThinSolidFilms,2002,409(1):46-50
[16]S.Rozati,T.Ganj.TransparentConductiveSn-DopedIndiumOxideThinFilmsDepositedbySprayPyrolysisTechnique[J].RenewableEnergy,2004,29(10):1671-1676
[17]D.Kim,Y.Han,J.-S.Cho,etal.LowTemperatureDepositionofItoThinFilmsbyIonBeamSputtering[J].ThinSolidFilms,2000,377:81-86
[18]H.Haitjema,J.P.Elich.PhysicalPropertiesofPyrolyticallySprayedTin-DopedIndiumOxideCoatings[J].ThinSolidFilms,1991,205(1):93-100
[19]N.Balasubramanian,A.Subrahmanyam.EffectofSubstrateTemperatureontheElectricalandOpticalPropertiesofReactivelyEvaporatedIndiumTinOxideFilms[J].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B,1988,1(3):279-281
[20]M.Bender,J.Trube,J.Stollenwerk.DepositionofTransparentandConductingIndium-Tin-OxideFilmsbytheRf-SuperimposedDcSputteringTechnology[J].ThinSolidFilms,1999,354(1):100-105
[21]S.Shin,J.Shin,K.Park,etal.LowResistivityIndiumTinOxideFilmsDepositedbyUnbalancedDcMagnetronSputtering[J].ThinSolidFilms,1999,341(1):225-229
[22]M.Higuchi,S.Uekusa,R.Nakano,etal.MicrograinStructureInfluenceonElectricalCharacteristicsofSputteredIndiumTinOxideFilms[J].JournalofAppliedPhysics,1993,74(11):6710-6713
[23]H.Hosono,H.Ohta,M.Orita,etal.FrontierofTransparentConductiveOxideThinFilms[J].Vacuum,2002,66(3):419-425
[24]W.-F.Wu,B.-S.Chiou.PropertiesofRadio-FrequencyMagnetronSputteredItoFilmswithoutin-SituSubstrateHeatingandPost-DepositionAnnealing[J].ThinSolidFilms,1994,247(2):201-207
[25]K.Sreenivas,T.S.Rao,A.Mansingh,etal.Prepar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RfSputteredIndiumTinOxideFilms[J].JournalofAppliedPhysics,1985,57(2):384-392
篇6:物理学论文投稿
物理学论文投稿
摘 要:1 导入多元情境,刺激求知欲望 积极且多元的课堂情境是促使学生踊跃表现自我的基本因素,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物理学科作为自然学科之一,其所涵括的内容小到生活细节,大到宇宙世界,如果学生对物理学科本身就缺乏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那么
关键词:物理教学论文发表,发表物理学论文,物理学论文投稿
1 导入多元情境,刺激求知欲望
积极且多元的课堂情境是促使学生踊跃表现自我的基本因素,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物理学科作为自然学科之一,其所涵括的内容小到生活细节,大到宇宙世界,如果学生对物理学科本身就缺乏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那么教师将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出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此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中,综合应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思考方式,开启对神秘科学的探索旅程.
以人教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例,教师在该课程中的教学任务既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识别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也要树立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要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吸收的过程当中去,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情境是否活跃且多元化.首先,教师可利用现有丰富的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呈现形象直观的学习画面,如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图象通过改变相关变量中的单个变量来展示不同的运动状态,来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图形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小组为单位,或以同桌为搭档进行交流与探讨.根据学生的合作进程,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引和纠正.在综合观察和总结各小组的表现的基础上,教师可选取最优的合作小组,将讲台交给他们,鼓励他们以讲授者的身份为其余学生演示分析图象和推导过程,而教师可以与同学一起坐在座位上,以学生的身份对你台上的小组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此,既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也可以让学生享受到轻松自由的多元化课堂环境,自然而然就会对课堂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 归还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其核心理念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求知、不断探索的学习精神,诚如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言,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新课标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而课堂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实现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当首先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从灌输型教学转向引导型教育,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现平台,赋予学生自由的交流平台,才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开发潜能、自主学习,表达新颖的观点,展示独特的个性,为贡献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教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2《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为例,为了实现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回归,教师首先要设计巧妙的引导,如“同学们是否注意过你们生活中出现的圆周运动呢?它就存在于你们所喜爱的某项运动项目里,或你们每天亲眼目睹的.某项活动中.有哪位同学愿意帮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回顾下我们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呢?这既能展现同学们敏锐的观察能力,也能提升概括总结的综合语言能力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现场的反应,结合平日对学生个性特征的观察和总结,适时鼓动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并对学生的不同发言作出多元化评价.之后,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圆周运动的实例,“从大屏幕中我们可以看到,圆周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那么同学们知道向心力的概念吗?比如汽车在过拱形桥时,当它在桥弧顶时,对桥的压力与它的速度有什么关系呢?为了帮助同学们分析的便利性,老师今天特地准备了一些实物模型,同学们自行分成小组,分别上来领取实体模型,再进行小组分析和探讨.请大胆开发你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肯定可以分析出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来源以及圆周运动的规律.为了让实验更有竞争气氛,各小组的用时均会被计时,完成之后我们一起评比出最佳组合!”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由传统的灌输者转向引导者,学生也由被动吸收者变换成主动探究者,这种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气氛对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创造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3 落实创新理念,拓展思维空间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准确的指引下,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最后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见,它已完全摆脱传统教育以升学为目的的错误指向,而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实践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保持着迅猛的发展趋势,创新能力也由此成为考量当代复合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我国科技实力在走向世界前沿的同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索性学科,教师应当将创新教学的理念落到实处,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以人教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2《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为例,自然科学所蕴含的无穷奥秘意味着人类对它的探索也是无止尽的,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对科学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研究性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因此,教师要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创新的探索精神,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如“同学们认为速度有无极限的概念呢?微观例子的行为与宏观物体是否遵循同样的物理规律呢?时间与空间又是否是绝对地一成不变的呢?如果经典力学已经足够完善,那么爱因斯坦为什么还要提出相对论呢?如果经典力学存在局限性,那它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篇7:高中现代物理学知识
高中现代物理学知识
原子核物理
属于物理学分支。
它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变化规律,获得射线束并将其用于探测、分析的技术,以及同核能、核技术应用有关的物理问题。
粒子物理学
粒子物理学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微观世界,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在很高的能量下,这些物质相互转化的现象,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迄今,人们已认识到构成物质的最小组成为三种粒子:轻子、夸克、媒介子。通常被认为自然界最小的结构单元,已知物质最小的结构单元是夸克和轻子。
作用在物质上的所有的力可归结为三种:引力、强力、统一的电弱力。
传统上将力分为四种: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
上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发现弱力和电磁力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它们是一种事物的不同侧面,统称电弱力。
相对论
相对论是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依据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结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物理科学。
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了从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的重大飞跃。
19,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说,直接推动了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证明了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和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第一个数学描述——矩阵力学。
1926年,奥地利科学家提出了描述物质波连续时空演化的偏微分方程——薛定谔方程,给出了量子论的另一个数学描述——波动力学。
后来,物理学家将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统一起来,统称量子力学。
如何能够提高高中物理成绩
课前预习: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前预习可以捋顺课本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听课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听课的效率。
学会听课:对于高中物理学生往往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听课。听课不仅要听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体会老师的思维方法,学习老师是如何运用物理规律和概念的,并努力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对于习题课,不能只注意题目的答案,而应注重知识的掌握、规律的运用,特别是自己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应集中精力加以解决,此时正是自己长知识、长见解、提高水平的时候。在习题课上还应注意学习老师是如何审题、如何捕捉题中关键字眼提炼物理模型的、如何进行过程分析及不同过程之间如何联系、书写的格式等。
学会记笔记:记笔记不是学习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笔记更多的是应反映出对自己的警示和自己学习的体会,有时在书中或题中简单的几个字或是一个符号就可完成,若因记笔记而影响听课和思考则得不偿失。
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没有知识的记忆,学习过程就会处处碰壁,困难重重。
不耻下问:及时解决疑难问题,轻装上阵。
认真对待作业:包括独立完成作业及作业下发后要及时改错,改错尤其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动手实验:开动脑筋完成课本中的小实验,你会受益匪浅。
学会积累: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篇8:高中物理学知识点总结
光的反射和折射
1.反射定律α=i {α;反射角,i:入射角}
2.折射率(光从真空中到介质)n=c/v=sin /sin {光的色散,可见光中红光折射率小,n:折射率,c:真空中的光速,v:介质中的光速, :入射角, :折射角}
3.全反射:1)光从介质中进入真空或空气中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sinC=1/n
2)全反射的条件: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注:
(1)平面镜反射成像规律: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沿平面镜对称;
(2)三棱镜折射成像规律:成虚像,出射光线向底边偏折,像的位置向顶角偏移;
(3)光导纤维是光的全反射的实际应用〔见第三册P12〕,放大镜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4)熟记各种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利用反射(折射)规律、光路的可逆等作出光路图是解题关键;
(5)白光通过三棱镜发色散规律:紫光靠近底边出射见〔第三册P16〕
曲线运动
1.运动轨迹为曲线,向心力存在是条件,曲线运动速度变,方向就是该点切线。
2.圆周运动向心力,供需关系在心里,径向合力提供足,需mu平方比R,mrw平方也需,供求平衡不心离。
3.万有引力因质量生,存在于*万物中,皆因天体质量大,万有引力显神通。卫星绕着天体行,快慢运动的卫星,均由距离来决定,距离越近它越快,距离越远越慢行,同步卫星速度定,定点赤道上空行。
机械能与能量1.确定状态找动能,*析过程找力功,正功负功加一起,动能增量与它同。
2.明确两态机械能,再看过程力做功,“重力”之外功为零,初态末态能量同。
3.确定状态找量能,再看过程力做功。有功就有能转变,初态末态能量同。
原子和原子核公式
1.α粒子散射试验结果a)大多数的α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较少数α粒子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甚至反弹回来)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原子的核式结构)
3.光子的发射与吸收: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hν=E初-E末{能级跃迁}
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见第三册P63〕}
5.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α粒子是氦原子核)、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波长较短的电磁波)、α衰变与β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见第三册P64〕
6.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7.核能的计算ΔE=Δmc2{当Δm的单位用kg时,ΔE的单位为J;当Δ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ΔE单位为uc2;1uc2=931.5MeV}〔见第三册P72〕。
注:
(1)常见的核反应方程(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等核反应方程)要求掌握;
(2)熟记常见粒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3)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依据实验事实,是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的关键;
(4)其它相关内容: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见第三册P49〕/氢原子的电子云〔见第三册P53〕/放射性同位数及其应用、放射性污染和防护〔见第三册P69〕/重核裂变、链式反应、链式反应的条件、核反应堆〔见第三册P73〕/轻核聚变、可控热核反应〔见第三册P77〕/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篇9: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必修1: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的重量(重力)决定的。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了怀疑,并通过推理,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并提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他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概念,他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加上合理的外推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阅读必修146页全文)
3、自然界中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阅读必修1,52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4、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伽利略否定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必修2:
1、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记录,发现了并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2、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3、100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
4、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后,就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他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质量”,是第一个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5、第七颗行星-----天王星的发现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其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分别计算出的,后来被德国的伽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发现了它,因此,人们称天王星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6、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经典力学具有局限性,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不适用高速、微观粒子。(阅读必修2,48页至51页内容)
7、阅读课必修2,81页到82页,知道能量耗散的含义。
3-1部分
1、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把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最早测定了元电荷e的数值
3、法国物理学家库仑总结出了库仑定律。
4、法拉第第一次提出了场和电场线(磁感线)的观点。
5、焦耳定律最初是由焦耳用实验直接得到的。
6、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用以解释电流的磁场和磁铁的磁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7、美国物理学家霍尔首先观察到“霍尔效应”。
3-2部分
1、18,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电生磁。
2、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即:磁生电。
3、1834年,物理学家楞次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4、纽曼和韦伯先后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不是法拉第)
5、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巩固练习:
1、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用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
C.开普勒星运动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D.库仑认为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并提出用电场线简洁地描述电场
篇10: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2.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
13.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4.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7.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8.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9.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楞次定律。
20.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1.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2.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3.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24.汤姆孙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5.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
2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7.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8.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Ⅱ.选考部分:(选修3-3、3-4、3-5)
三、热学(3-3选考):
29.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31.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32.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273.15℃)是温度的下限。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度转换关系为T=t+273.15K。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四、波动学、光学、相对论(3-4选考):
3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34.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35.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远离,f减少)。
3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37.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8.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9.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40.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4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42.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43.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1887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
44.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45.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
46.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47.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测定光速,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旋转棱镜法。(注意其测量方法)
48.的本质: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全部光现象。
49.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一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②热辐射实验一一量子论(微观世界)。
50.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
51.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52.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53.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五、动量、波粒二象性、原子物理(3-5选考):
54.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55.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
56.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58.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59.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60.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1.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62.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63.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m~15m。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64.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6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66.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67.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68.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69.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70.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71.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72.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中子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热交换器等组成)。
73.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 简述研究生论文提纲
★ 物理学正论
★ 习惯性扭伤脚踝怎么办
★ 园林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简述论文
★ 个人经历简述范文
★ 个人能力简述范文
★ 初二物理学月教学计划
★ 医学物理学试题及答案
★ 高一物理学考知识点
关键词: